第250章 万国来朝,管接又管送_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
六界三道 > 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 > 第250章 万国来朝,管接又管送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0章 万国来朝,管接又管送

  第250章万国来朝,管接又管送

  李世民大感震惊。

  竟然还有接人来朝贡这种操作!

  这是船停在家门口,外国使者不得不被接走啊!

  他只想大呼一声,学到了!

  待他成为“天可汗”,他也想效仿一番!

  【若你说路途遥远、舟车劳顿,无需担忧,大明帝国提供专船接送,确保使者们舒适安全地前来朝贡。】

  【这次郑和就带回来了许多老朋友和新朋友,除了东南亚各国的使者,还有非洲友人和神兽麒麟。】

  【在郑和带回这只麒麟的几个月前,榜葛剌国也向大明进献了一只麒麟。因此,他此次带回的,实为大明的第二只麒麟。】

  【大明皇帝朱棣可太开心了,好事成双,两只麒麟一起现世,预示着大明帝国即将迎来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

  【听说大明皇帝喜欢麒麟,各国使者纷纷进献。】

  【同于欧洲因争夺香料而引发的“黑胡椒战争”,大明朝的“麒麟外交”在欢声笑语和和平友好的氛围中拉开序幕。】

  【郑和凯旋的同年,由大明另一位外交大使陈诚率领的大明陆路使者团也从西域凯旋而归,他们带回来了17个国家的使者。】

  【这些水陆归来的使者们齐聚在繁华的金陵城,朱棣在官办民营高级场所大名鼎鼎的金陵十六楼接待了这些外国使臣。】

  【那一年的金陵城每天都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嬴政眼眸赫然亮起。

  万国来朝!

  这是何等的壮丽景象!

  永乐年间。

  朱棣也回忆起了那年那年灯火辉煌,欢声笑语的金陵城。

  那年,他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俯瞰着下方熙熙攘攘的朝贡使节和各国使者,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

  他暗自立下誓言,一定要倾尽全力治理好大明,让这万国来朝的盛景持续下去。

  所以,他才让郑和数次下西洋。

  他要让大明的国威远播四海!

  【外国使臣们在金陵一玩儿就玩了小一年,玩累了准备回家了。】

  【大明不止管接,还得管送。】

  洪武年间。

  朱元璋忍不住骂骂咧咧。

  “金陵城一年都张灯结彩!”

  “这得耗费多少银子!”

  “真是铺张!”

  “老四这臭小子!”

  “把外国使者接过来朝贡不就完了吗,为何还要让他们在这儿待上一年,甚至还要派人送他们回去?”

  “送回去难道不用花钱的吗!”

  朱元璋越想越气。

  他可算是看明白了,西方国家出海一趟是去打劫的。

  而老四这臭小子派人出海一趟就是,快来看看我,我贼有钱,贼有实力,赶紧跟我走,我带你去见见世面!我还能好吃好喝的招待你!

  朱标在一旁听着,忍不住笑出声:

  “爹,如果换做您是老四,您会差人下西洋去接那些朝贡的人吗?”

  朱元璋不假思索地说道:

  “接!当然要接!”

  这不废话吗,万国来朝,谁不想要!

  朱元璋顿了顿,又说道:

  “但是咱可不留别人在金陵城玩一年,还要劳师动众的再一个个送回去。”

  朱标微微一笑,解释道:

  “爹,您想想,留他们在金陵城游玩一年,他们自然会在这儿消费,这不就能促进金陵的经济发展了吗?”

  “而且别人走之前,还会带走大明的商品,这不就是一种贸易往来吗?”

  朱元璋一怔,有些狐疑。

  “这么说来,这好处还挺多的?”

  朱标但笑不语。

  【于是,郑和的第五次下西洋之旅开始了。】

  【航行前,朱棣召见了郑和,说道:小郑啊,你是我的心腹,我就不和你藏着掖着了,交给你一个支线任务哈,尽量帮我多收集点珍禽异兽。】

  【郑和回道:领导,您要这么多珍禽异兽,是准备干什么呀?】

  【朱棣微微一笑,到时候将这些珍禽异兽都养在新都城的皇家园林里,那多气派呀!】

  【永乐十四年,就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同年,朱棣正式宣布了大明帝国迁都北京的决定。】

  【对于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来说,珍禽异兽并不罕见。】

  【听说大明皇帝喜欢,各国使者纷纷进献,有狮子、老虎、金钱豹、羚羊、斑马,甚至是大骆驼。】

  【永乐十七年,郑和满载而归。】

  【朱棣看着自己的动物园品种越来越丰富,自然开心,他特地聘请了阿拉伯人来担任这些珍禽异兽的饲养员,悉心照料。】

  洪武年间。

  朱元璋又忍不住骂骂咧咧。

  养这些珍禽异兽究竟有何用处!

  这么多动物吃喝拉撒,每天都是一笔巨大的消耗!

  朱元璋想想都痛心。

  宣德年间。

  朱瞻基手中正拿着一根稻草,轻轻戳弄着蛐蛐。

  他瞥了一眼正想劝谏他的大臣。

  “这也不能怪我啊。”

  “你们看,爷爷他老人家就特别喜欢这些动物。”

  “有本事,你们说爷爷去!”

  说完,朱瞻基再次低下头,继续专心地逗弄着手中的蛐蛐,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为了奖励郑和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使命,朱棣在北京城精心挑选了一套府邸赠予郑和。】

  【这套府邸所在的胡同,由此得名三保胡同。】

  【到了清朝,乾隆觉得郑和的事迹太影响大清闭关锁国的国策了,于是将三保胡同改名为三不老胡同。】

  【永乐十九年正月底,50岁的郑和再次扬帆起航,踏上了他第六次下西洋的旅程。】

  请收藏本站:https://www.ljsd9.cc。六界三道手机版:https://m.ljsd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