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以痛吻他 报之白眼_穿越成顾横波后的传奇人生
六界三道 > 穿越成顾横波后的传奇人生 > 第529章 以痛吻他 报之白眼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29章 以痛吻他 报之白眼

  朱耷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

  “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

  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

  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

  唐太和五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

  宋至和二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

  清顺治十八年,朱耷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

  从此,朱耷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

  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从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

  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以后至六十二岁。

  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

  朱耷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

  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而在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

  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

  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他的弟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

  这人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

  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

  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朱耷交谊很深。

  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死在狱中。

  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这是朱耷创作旺盛时期。

  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朱耷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

  当时诗人叶丹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朱耷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

  后世一说朱耷葬于南昌城郊窑湾了英家山,但解放后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铁钉,未见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

  牛石慧墓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迁葬于青云谱内吐珠山。

  另据《新建县志》《西山志》载:朱耷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岭一带。墓葬确在何处,已难查考了。

  朱耷这一生,可谓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白眼!

  八大山人朱耷曾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这第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夫子自道,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世人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只是,如今,不管他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在暗中站在了自己和新大明的对立面,自己该拿他怎么办呢?

  请收藏本站:https://www.ljsd9.cc。六界三道手机版:https://m.ljsd9.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